10月15日,武漢長江大橋迎來建成通車65周年紀念日,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橋。
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,僅僅2年零1個月,武漢長江大橋就建成通車了,從漢陽龜山至武昌蛇山,將武漢三鎮1300多萬人的工作、生活連接起來。
通車僅僅5年,大橋的運輸量就高達8000多萬噸。
它采用公鐵兩用橋的設計,不僅結束了數千年來長江天塹有舟無橋的歷史,還連通了京漢鐵路、粵漢鐵路,兩線因此改稱為京廣鐵路,中國南北交通格局發生根本性的變化。
91歲的劉占子老人,是武漢長江大橋的第一代橋梁工,26歲就開始在橋上工作。
據他回憶,大橋建成后,當時國內還沒有大型橋梁的養護經驗可以參照,養護維修橋梁主要靠“肩扛手抬”的傳統作業方式。
大橋是鋼梁結構,橋上軌枕均是木質,加上橋上場地窄、行車密度大,重體力、高強度的作業多,當時的養橋工作相當辛苦。
半個多世紀以來,武漢長江大橋先后經歷了7次較大洪水、77次輪船碰撞的考驗。
從最近一次的“體檢報告”看,全橋無變位下沉,橋墩可承受萬噸壓力,可抵御8萬立方米流量、3米流速的洪水,可抗8級以下地震和強力沖撞,24805噸鋼梁、8個橋墩無彎曲變形,百萬顆鉚釘無松動。